傍晚六點半的地鐵,人流挾裹著熱浪涌出站口。剛在手機上刷到關于自制冰飲的分享,為此心動的周琪(化名)便走進一家便利店買了一個冰杯和幾瓶果汁,跟著教程調配起來。她小嘗一口,酸甜的涼意瞬間驅散了一身燥熱:“可以自己兌飲料,還挺新鮮好玩的?!?/p>
今年夏天,全國多地創(chuàng)下40℃高溫紀錄,也刷新了“清涼經濟”的熱度?!扒鍥鼋洕笔侵鸽S著季節(jié)升溫,人們對清涼的需求越發(fā)迫切,由此帶動與避暑、避溫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而熱銷的經濟效應。
持續(xù)的高溫天氣催生了旺盛的清涼需求。相關數據顯示,以空調、電風扇為代表的清涼電器類產品銷量大幅提升,解暑和健康防護需求也呈現爆發(fā)式增長,碳酸飲料、冰激凌等品類成交量環(huán)比增長超過75%。
除了傳統家電、食品等領域,“清涼經濟”正不斷拓展覆蓋范圍。從冰杯帶動的飲品熱潮,到物理“降溫神器”開辟的新賽道,再到避暑旅游促就的清涼體驗,多元選擇正勾勒出夏日清涼消費新圖景。
冰杯熱銷,即時冰爽體驗促消費新風尚
今年流行的降溫單品,冰杯無疑是飲品類的“扛把子”。在塑料杯里裝滿可食用的冰塊或冰球后密封,便是一杯冰杯。無論是便利店,還是超市,都推出了不同類型的冰杯。
走進北京多家便利店、超市,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觀察到,除了部分茶飲品牌推出的“一元冰杯”,大部分以飲用純凈水制成的冰杯價格為每杯3~6元,而添加了檸檬、咖啡、果飲等元素的風味價格則相對更高,集中在每杯7元左右。某便利店工作人員表示:“顧客購買冰杯和其他飲品的情況會更普遍,但天氣熱的時候,風味冰杯也能售空?!?/p>
而在線上超市,冰杯因即時的冰爽體驗和當下的快樂滿足,也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
打開盒馬App,記者看到,食用冰杯登頂冰激凌類TOP1,其中檸檬冰杯、綿綿綠豆沙冰冰杯、100%乳酸菌飲品冰冰杯等銷量飆升。某購物平臺前不久推出的“閃購冰冰節(jié)”活動期間,冰杯銷量實現56%的環(huán)比增長?!?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顯示,冰杯銷量連續(xù)兩年增速超300%,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費冰杯達48杯,冰杯的市場滲透率正在不斷攀升。
“無冰不歡”的陳先生告訴記者,由于采購一臺制冰機或刨冰機的性價比不高,他更樂意在想喝冰飲時買冰杯來搭配,“比較方便,適合我這種買了冰格也懶得在家做冰塊的人”。
冰杯市場的火熱吸引了食品飲料行業(yè)的頭部企業(yè)入場,紛紛推出相應的冰杯產品,推動冰杯產品從單一走向多元。
品牌營銷和社交媒體的宣傳也讓消費者不再局限于冰杯與飲品結合的簡單搭配,不斷創(chuàng)造出“冰杯+果汁DIY”“冰球+威士忌”“冰杯+能量飲”等組合玩法。某社交平臺顯示,有關冰杯的話題討論已有破千萬瀏覽,近20萬的討論。記者觀察到,不少顧客在購買冰杯的同時,會同步選購果汁、茶飲、咖啡等飲品一起搭配。冰杯的火爆,不僅帶動自身的銷量增長,也拉動相關飲品的銷售,為飲品市場帶來新活力。
物理降溫,“神器”助力打造清涼新體驗
除了冰杯在飲品類大放異彩,準確切入不同場景的降溫需求,以清涼眼罩、清涼冰頸圈等為代表的物理降溫類產品,同樣在“清涼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為人們在炎炎夏日帶來別樣的清涼體驗。
走進北京某連鎖便利店,一個標識著“清涼首選”的貨架引人注意。上面擺放著清涼眼罩、清涼冰頸圈、清爽涼涼貼等產品,不少消費者正駐足選購。
上班族羅女士正在挑選清涼眼罩。因為需要長時間用電腦工作,她會在午休或者下班休息時用上清涼眼罩,不僅能舒緩眼部疲勞,也比其他眼罩更加清涼解暑。
在電商平臺上,某品牌涼溫兩用眼罩收獲了3萬多條評論。有消費者表示,在夏天,無論是午休還是日常小憩,清涼眼罩都更舒適,能幫助他們快速入眠。數據顯示,今年夏季,某電商平臺上,清涼眼罩的銷量環(huán)比增長超10倍,一躍成為爆款產品。
清涼冰頸圈憑借內部特殊的制冷材料,幫助人體降低體感溫度,成為夏日出行的熱門裝備。孫女士和家人在商場購物時,被清涼冰頸圈吸引,好奇地買下后立刻拆開體驗,“之前沒見過這類產品,感覺脖子涼快了不少,像是掛了個小空調”。在某電商平臺上,一款清涼冰頸圈月銷量達數千件。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經驗帖,認為清涼冰頸圈有不錯的降溫效果,適合在夏天出行時佩戴。
而清涼鼻吸棒憑借小巧便攜、使用方便的特點,也成為一些消費者的“寵兒”。大學生李明儀(化名)是鼻吸棒的粉絲,從高中開始便喜歡在學習時備上一只,讓自己在感覺疲勞、犯困時提神,“為大腦注入一股‘清涼劑’”。據了解,一些品牌的清涼鼻吸棒在夏季的銷售額同比增長,展現出旺盛的市場需求。
清涼出行,各地避暑景區(qū)和路線“上新”
這個夏天,在北京上班的張先生不時便會和家人到周邊的草原露營避暑,并不斷關注著其他避暑目的地。“草原上很涼快,很多人會一起就近扎帳篷露營。今年氣溫這么高,出去玩就得找清涼的地方。”
當熾熱高溫席卷各大城市,避暑旅游也成為人們夏日出行的熱門選擇。無論是北方的避暑勝地,還是南方的清涼山水,各地特色避暑景區(qū)和精心設計的旅游線路都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推動清涼出游熱潮持續(xù)升溫。
在東北地區(qū),憑借高森林覆蓋率和清涼氣候,伊春推出“全維森態(tài),解碼森活”夏季旅游產品,涵蓋避暑旅居、生態(tài)康養(yǎng)、自駕戶外、親子研學等多個主題,并打造八條精品定制線路歡迎游客的到來。哈爾濱美麗島溫泉水樂園重裝開園,室外水樂園戲水游樂設施帶來清涼與刺激的雙重體驗。黑龍江的漠河神鹿極光館全新開放,以“尋極光”為主線,融合“漠河極北慢生活”空間設計,預計年接待游客將突破20萬人次。
西南地區(qū)同樣亮點紛呈。云南圍繞“避暑天堂”“野生菌世界”,推出滇西北、滇中、滇東三大避暑旅居帶,遴選出30個旅居試點;同時,楚雄、大理、昆明等地也將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慶?!皷|方的狂歡節(jié)”火把節(jié),讓游客在習習涼風中“火一把”。
從市場數據來看,避暑旅游市場呈現出蓬勃的發(fā)展態(tài)勢。同程旅行相關數據指出,受中東地區(qū)高溫天氣影響,游客涌向西部及東北地區(qū)避暑,西部省份在國內機票、酒店預訂熱度增速最快的10個省份中占比超六成。美團旅行發(fā)布的《2025暑期熱點及趨勢報告》顯示,避暑已成為游客的核心訴求,“避暑游”搜索量大幅上漲,西北、東北、西南地區(qū)成為熱門目的地,“水上樂園”“漂流”等詞語的搜索量環(huán)比增長顯著。而打開某社交平臺,有關“避暑好地方”的話題討論量近343萬的討論,進一步帶火相關目的地。
從城市里的“降溫神器”到遠方的避暑佳境,人們對清涼的迫切需求,正推動夏日消費市場呈現多元活力,描繪出“清涼經濟”的鮮活圖景。隨著消費者對品質和體驗的追求不斷提升,“清涼經濟”仍需在產品創(chuàng)新和場景拓展中不斷進化,為夏日消費注入更多可能。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黃婷
□ 實習生 賴雅婷
(審核:歐云海)